手把手教你设计微博客网站【3】

作者: nick 分类: 互联网 发布时间: 2010-05-26 15:21 ė 6没有评论

微博客产品信息传播机制分析 ,以下引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的理论研究成果,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信息传播层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一)微博客与其他传播工具的对比

通过微博客平台,用户可以更新自己的状态,发布自己的信息、观点等。关注自己的用户可以在其微博客主页上看到自己更新的信息,反之亦然。整个过程都 是实时的,因此,微博客平台更像一个用户对自己的“直播”的平台。在微博客中,用户可以关注自己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信息,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回 复,也可以是仅仅浏览一下而已。

微博客打破了用户用博客、Email、IM(即时通讯软件,如QQ、MSN)等的交流机制:博客、Email不利于及时地沟通交流,交流是一种延时 的交流;而IM则显得太近,一般来说,若接到别人的消息需立刻恢复。IM、电子邮件的交流一般是封闭的,其信息一般不会公开化,因此也就不能社会化;而微 博客和博客的信息交流一般来说是公开的,多对多传播的。但微博客的更新频率要远远大于博客的更新频率。

从下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几种互联网传播工具的异同:

2、 微博客的这种交流机制给各方“保持了足够的安全距离”。[1]符合人际关系的“豪猪理论”:豪猪取暖,近之则互扎,远之则冷,磨合良久,找到了适当的距 离。微博客对于人际关系的拿捏是非常到位的。[2]

类似于Twitter的微博客平台不同于论坛之处在于用户所关注更多的不是某个话题,而是某些用户的状态。论坛通过分版、分区达到对信息的分类,使 得用户到相应的分区发帖。而微博客通过关注某些用户,达到对用户信息的聚合,来关注信息。例如某用户通常是关注他的朋友、关注CNN Breaking News在twitter上注册的用户,甚至关注美国2008年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希拉里、爱德华兹等用户在twitter上发布的消息。 “Twitter网站的最大吸引力之一在于一种交流感。”[3]也正是由于这种半广播半实时交互的微博客机制,使得用户组成多个交流分享的小圈子。就其不 同的特性来说,电子邮件则像专属自己的房间、论坛像茶馆、博客像客厅、而微博客像广场。

(二)微博客信息传播过程分析

微博客系统作为整个互联网系统的一部分,信息传递的模式有别于其他互联网工具。用户注册成为微博客用户后需要follow(跟随,关注)其他用户, 微博客独特的信息传播机制会自动把用户所关注的人发布的信息聚合到自己的主页上来,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条条信息。整个过程完全是用户的自主行为,较为简易 地实现了微博客系统与互联网其它系统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因而微博客的出现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互联网工具的信息流动模式。

图2:微博客信息流动模式分析

三)微博客信息传播方式呈裂变分析

微博客的传播路径:一个是“粉丝路径”。 A 发布信息后,A 的粉丝甲乙丙丁……(直到无限),都可以实时接收信息;一个是“转发路径”。如果甲觉得A 的某条微博不错,他可以“一键”转发,这条信立即同步到甲的微博里,同时,甲的粉丝1234……(直到无限),都可以实时接收信息,然后以此类推,实现极 速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 )。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

图3:微博客信息裂变传播方式图解

四)信息传播特点分析

1、信息的快速生产与消费

与其他互联网工具相比,信息在微博客中被快速地生产与消费。这是由微博客的技术特质决定的,在微博客中信息以一百四十甚至更少的字符生产出来,然后 由于其简短的特性又易于消费。因此,微博客中信息流动也是快速的。

哈罗德•伊尼斯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创造着新的思维方式。信息的获取与消费速度加快从而也导致了用户对信息的快餐式消费。

2、信息的生产与消费的不对等性

由于微博客兼具私人和公共平台的性质,因此造成了一部分信息是用户闲言碎语的唠叨,成为一部分用户自我表达、抒发情感、心理宣泄的场所。然而,微博 客的技术特质允许这这种无意义的信息存在。一般来说,私语化的信息对众多的其他互联网用户来说是毫无意义、不具备任何价值的信息。因此这部分信息被大量生 产,却基本上不会被消费,形成了信息的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性。

3、信息的流动完全由用户主导

用户的自组织在微博客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用户一方面自己发布信息,另一方面用户follow(跟随,关注)其他用户,自己定制信息。用户定制信息的 过程与信息的流动特点类似于用RSS阅读器定向订阅其他人的博客或某些网站的信息。在微博客中,用户把其他用户的信息聚合到自己的主页上,从而信息的流动 完全是由用户的行为决定的。
五)微博客信息传播价值分析

网络传播学者闵大洪指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人一媒体,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局面得以实现。 [4]微博客作为互联网中的一种工具,能够让使用者随时随地进行“直播”。一般来说,最先知道突发事件消息的人一定是在现场的人,而不是任何新闻机构。而 微博客的出现使得突发新闻报道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其具备的独特的新闻发布机制能够让任何人实时地在互联网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汶川地震、孟买袭击、美国坠 机、央视附属文化中心着火等、新疆“7•5”等事件中,微博客都先于传统媒体进行了突发新闻的报道,快速传播信息的力量得以凸显。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公民社会逐渐的形成,微博客作为一种新工具也将推动公民报道的进程。自微博客出现以来,因其具备简单、快捷、终端多样化的优势, 在多次的突发事件中表现不俗。微博客对涉及公众利益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互联网报道突发事件的生态环境。

与传统媒体相比,可以看出微博客产品的优势:

一般来说,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微博客能够借助快捷、易用等特性使在现场的用户及时发布信息,能够达到实时的信息发布状态。另外从微博客的发送特性上 来看,具备了4A的元素(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5]成为一种流动的互联网装置。而传统媒体的发布时间 则相对滞后,对于报纸来说还会有编辑、排版、印刷等过程,滞后时间可能长达一天。此外与众多的利用微博客进行报道的公民相比,传统媒体的新闻源往往显得比 较单一。

但是微博客的劣势也很明显:微博客信息的不成系统、短小、无标题往往会造成信息的无组织现象。微博客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其不能够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较 为详尽的报道,同时也很难对众多的微博客信息进行议程设置。另外,微博客与传统媒体相比,出现新闻失实的几率要高,因而会造成微博客信息的可靠性比传统媒 体低。加之微博客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失实新闻可能会在某一时间段内快速传播。

综上所述,微博客适合作为辅助性报道的自媒体。在大多数人关注某一事件,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突发事件时,微博客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早期的讯息警 报,搜集、整理的作用。当越多的人关注这一事件时,信息的原貌就会渐渐浮现。微博客能够作为传统媒体报道新闻的一种辅助媒体。微博客的用户只要在突发事件 的现场,就能够随时对现场情况进行“直播”,与传统的媒体相比,很显然,微博客的报道突发事件的速度更快。

新媒体分析师切里恩?乔治认为,孟买恐怖袭击和伦敦爆炸案等事件已经凸显了公民新闻和用户创作内容的出现,“如果事件范围广,受影响人数众多,即使 一家非常大的新闻机构也很难全面跟踪报道。此类事件证明了微博客对主流媒体的巨大潜在价值。”[6]

六)微博客两个鲜明的特征:

1、小众化

在美国,Twitter被政府机构、国会人员、非政府组织、商业机构、众多互联网用户广泛使用。甚至传统媒体如CNN、BBC、The New York Times等都利用微博客发布新闻,扩大自身影响力。美国总统奥巴马、名主持人Oprah Winfrey使用微博客在一定成都上促进了微博客在美国的流行。

在中国,微博客的使用还是小众化的。因此微博客在互联网中普及需要一个引爆点。新浪微博在积极地走名人微博客路线,也许这会是引爆微博客在中国的切 入点。2005年新浪的名人博客战略使得博客这一互联网工具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凭借着数量巨大的用户基础,尤其是众多的名人,微博客极有可能快速在互联网 用户中普及开来。

2、公共事务弱介入

在美国由于其体制的设计对互联网中的公民新闻有着较高的容忍度,因此,类似于博客,微博客对涉及到社会各领域的公共事务介入程度比较高。公民在微博 客信息传播活动能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而在中国,微博客中的非政治信息传播呈现出增长势头,而对触及制度层面的敏感性问题主动规避。这是微博客引入中国 后,信息内容发生的一种变异现象。基本表现就是对政治问题和某些社会问题的弱介入。因此公民新闻在微博客中表现一般。总之,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中,微博客对 重大政治、社会的弱参与状况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随着微博客向整个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普及,公共信息的传播会持续增长,信息的传播也会逐渐过渡到社会的各 个领域。

总而言之,“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9] 微博客本身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工具,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博客、E-mail、IM、BBS的沟通交流平台。用户在微博客平台中分享信息、交流信息的价 值将会逐渐显现。

本文作者: 费杰

发表日期: 2010-03-21

文章链接: 手把手教你设计微博客网站【3】

关 键 词 : ,

本文出自 传播、沟通、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www.nickdd.cn/?p=629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Ɣ回顶部